当前位置: 首页 > 商务调研
 
临湘市农业专业协会情况调查
编稿时间: 2008-10-06 00:00 来源: 岳阳市商务局 浏览:
 
    一、农业专业经济协会的现状
    我市农业专业经济协会近年来发展较快,目前,全市共有各种农业专业经济协会9个。按从业性质分,其中种植业类5个,畜禽水产业类3个,加工类1个;按层级分,其中村级2个,镇级7个。全市会员总人数为948人,200人以下的有6个,会员在200人以上的有3个。已在市科协登记注册有7个,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有2个,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有1个,拥有注册商标的有1个。全市协会中年销售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有2个。就其组织形式而言,可分两类:一是政府引导型(政府+协会+基地+农户),即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协会,组织和引导农民发展产业,如临湘市茶业协会、乘风乡的苎麻协会、源潭镇的黄鳝养殖协会。二是能人大户带动型(能人大户+协会+基地+农户),即以乡村能人为技术推广和传播为手段,组成经济联合体,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一片兴一业,如桃林镇东湖村的瘦肉型猪养殖协会、黄盖镇的棉花种植协会、羊楼司的竹业协会。
    就其作用和功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又可分为三类。一是技术交流型,特点是开展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进行技术指导。如江南镇的农技协会。二是技术经济服务型,特点是除向会员提供技术外,还为会员提供优质品种、生产资料、运输、销售等中介服务。如源潭镇的黄鳝养殖协会。三是技术经济实体型,特点是根据生产经营需要,组织会员以合作经营方式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经济共同体,对内为会员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对外实行农工贸一体化服务,如乘风的苎麻协会。
    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产生和发展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通过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产前、产中或产后服务,培养技术骨干,形成营销队伍,促进专业分工,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解决农民进入市场所必要的组织形式、利益分配机制和服务体系等方面的难题。从整体上看,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还处于起步阶段,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农户自愿联合。农户按照自愿互利、自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原则,依据共同利益制定协会章程,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户根据自己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自愿入会,自由退会,连结松散,来去自由,不受约束和限制。
    二是专业性较强。协会多以专业化生产为基础,以某一类产品或特色产业为载体,将从事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某一环节中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共同体,如养猪协会、养鳝协会、棉花协会、蔬菜协会等等。
    三是以服务为宗旨。协会有针对性地提供产、供、销过程中的服务,组织会员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进行合作,帮助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
  四是互利互惠。协会使单个的生产农户有效组织起来,互帮互助,降低了生产成本,拓宽了销售渠道,提高了产品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
  五是民办、民管、民受益。协会从成立到发展壮大,外来干预较少,会员们按照章程实现自我管理,自收自支,自由发展,自生自灭。
  我市农业专业经济协会作为市场、农民、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1、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通过发挥其中介作用,扩大生产规模,形成拳头产品,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之路,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如源潭镇黄鳝协会,通过向会员提供优质种苗、技术、信息和市场供销服务,统一产品标准和市场价格,会员则按协会的要求组织生产、加工、销售。该协会自2003年成立以来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网络全镇8个村、200家个体养殖大户,集产、供、销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协会。在协会的带动下,2007年,全镇共产无激素黄鳝30000余吨,产品全部在上海、广东等沿海省市倾销,产值达180000万元。该产品目前已在国家工商局注册,注册品牌为“源潭牌”黄鳝。
    2、提高了农业的组织程度,成为连结农户与市场的纽带和桥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以主导产业为基础,把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技术生产市场,规模效益一体化,使农民在发展规模经营方面走上了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集约化、社会化之路。如乘风乡的苎麻协会,自1998年成立以来,内联生产基地,外接国内市场,把从事苎麻种植、加工、销售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全市有名的苎麻之乡。目前,该乡的苎麻已突破1万亩,加工大户100多家,运销大户50多家,产品远销武汉、上海等大中城市。
    3、完善了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加速了新科技的推广运用。协会可按农民需要,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划算的事情。协会还通过“能人效应”,把科技直接传到农户手中,协会中的致富能人是群众身边的典型,许多还是乡里乡亲,其技术经验群众看得见、信得过、学得会,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网络和人力的缺陷、不足。如桃林镇东湖村的村长吴均安,通过引进推广,2000年率先引进瘦肉型猪新品种、新技术,把全村农户连结起来,组建了瘦肉型猪养殖协会。在该协会的引导下,目前全村已发展成为有养猪大户107户(喂养母猪10头以上,年销售商品猪200头以上),共养母猪1256头,公猪45头,年喂养商品猪量达16000多头,销售收入达800万元,纯利达160多万元的专业养猪村。
    4、巩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带头人或组织者大都是党员干部,协会发展到哪里,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就发挥延伸到哪里,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另外,协会一般都是“民办、民营、民受益”,约法三章,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引导群众务“正业”,让群众有事干、干得好、有钱赚,使部分农民从打牌赌博、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中解脱出来,对当地的风气好转都有很好的影响。
    三、我市农业专业经济协会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正处在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在组织形式、利益机制、服务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1、   缺乏应有重视,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由于受计划经济观念和传统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影响,加之大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规模较小,作用发挥尚不明显,许多农民还不清楚协会的性质,不了解它的作用,不知道加入协会的条件。少数农村基层干部认为协会是农民为了自身利益,也只能够实现其个人利益的一种“小团伙”,可有可无,极少数基层干部甚至认为是对自己威信的一种潜在威胁。对协会的性质、地位、作用和潜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协会基本处于分散、自由发展、各自为政的状态。
    2、   发展层次较低,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市农业专业经济协会规模较小,会员覆盖面窄,往往不到本行业的30%;活动较单一,很多协会都由种植大户、营销大户或农民自发组织成立,都是在原有的业务基础上拉上几个人一起干,社会信誉和影响力较低;代表性差,团结协作意识较弱,很难真正把产业做大做强,竞争力不强,权威性不高,还不具备代表某一产业的能力,也无法形成产业和产品品牌。小规模、低水平的专业经济协会,相对于个体农户来说,农民是组织起来了,但面对整个市场和外部社会力量,农民仍显得形单影只,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
    3、   运行机制不规范,自身建设有待加强
    协会组织松散,人员相对不固定,也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活动具有很大的季节性和临时性,缺乏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健全的领导决策机制,有的根本没有理事会,只有负责人,也很少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会,协会的自律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乡土能人,往往是“能人带着干、能人说了算”,服务质量不高;大部分协会没有依法进行社团登记,不具备法人地位,信誉有限;协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缺乏专业知识,业务不够熟练。
    4、   管理体制不顺,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我市农业专业经济协会在登记管理上由市民政局负责,行业管理上由市科协负责,带有经营营利性质的还要到工商局登记注册。小小协会三家都管又都不管,管理政出多门、相互扯皮,行业管理指导也是有名无实。同时,政府对农业专业经济协会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和有关扶持政策,也谈不上在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指导。协会在开展活动中,信贷、工商、税务、民政、司法等部门支持不够,甚至出现乱收费等阻碍发展的事情。
    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对策及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农业专业经济协会对组织农业、富裕农民、发展农村的重要作用,从调整经济结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畴。同时要切实改进工作方式,做到指路不替代,搭台不唱戏,扶持不包办,保证农业专业经济协会民办、民营、民受益。同时,注重对乡土能人和协会带头人的培养,及时将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纳到党组织中来,吸纳到干部队伍中来,鼓励其干好事、干成事,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领导协会的发展方向。
    2、坚持分类指导,提升整体水平
    根据我市专业协会发展现状,做到“三个一批”:快速发展一批,从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在优势行业和传统产业领域发展一批专业协会,如蔬菜生产加工、粮油生产加工等,为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良好服务;规范完善一批,坚持边发展边规范、引导、指导有一定基础、尚不规范的协会,完善规范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自律机制,推动协会健康发展;整合壮大一批, 在尊重市场规律和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产业大户为成员,整合全市专业经济协会,对已有一定规模、影响力较大,有全市性产业基础的协会,加强横向联系,鼓励同行业协会联合经营,支持村级协会发展壮大成镇、市级协会,增强影响力和吸纳能力,扩大协会规模,整合区域产业资源,打造名品名牌,增强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
    3、优化部门服务,增强发展活力
    培育发展农业专业经济协会涉及民政、农经、科技等诸多涉农部门,政府及各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加快研究制订有关扶持政策,加强协调配合。登记管理部门按照“边发展、边登记”的原则,放宽登记范围,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对有较好发展前景但暂时达不到登记条件的,可实行“批准备案制”,先纳入培育范围,逐步培育规范;农业、商务、科技、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要在资金、税收、科技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协会的扶持力度,使协会的发展尽快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鼓励协会主动与农业、商务、林业、税务、科技等部门建立联席会制度,加强沟通,及时反映情况,研究解决问题,促进协会快速有序发展。
    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采取会议、广播、电视、简报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向全市农村干部群众宣传农业专业经济协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电视台要开设专栏,对一些运作规范、制度健全、作用明显、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协会,及时总结,加大宣传,扩大影响;每年初的全市总结表彰会应将专业经济协会纳入考核评比范畴,评出全市专业协会三强或五强,树立政策导向,形成鼓励引导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良好氛围,加快协会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